企业维权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企业维权

公司强留实习生,“卖身”协议未获法院支持

2012-10-27 20:37:33

 

   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小王为实习与一家软件公司签订了毕业后 “卖身”三年的协议,实习期满后小王出于各种考虑拒绝留在公司。该公司遂以违约为由将小王告上法庭,要求其支付违约金18000元。日前,浦东新区法院对该案作出一审判决,驳回了原告公司的诉讼请求。

为实习签订三年协议

    今年25岁的小王是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 (下简称大连软件学院)的学生。大四那年,小王被学院安排到上海的一家软件公司进行实习。 2010年9月,软件公司拿出了 《实习协议书》的格式合同,与小王及大连软件学院签订了三方协议,协议约定小王的实习期自2010年9月23日至2011年6月30日止,实习期间软件公司向小王支付实习补贴费每月1500元;小王实习结束后与软件公司签订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,否则将赔偿软件公司违约金18000元。

    2010年11月,小王、软件公司与大连软件学院又签订了 《就业协议书》,备注栏内软件公司写下“小王在实习结束后与软件公司签订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,否则将赔偿违约金18000元。”

强留不成告上法庭

    鉴于小王良好的实习表现,实习期满后,软件公司提出与小王签订三年期的劳动合同,月薪4000元。

    然而,软件公司给出的待遇却大大低于小王的心理价位,并且小王非常不满意软件公司的培训制度。深思熟虑后,小王回绝了软件公司的入职邀请,拒绝签订劳动合同。

    与小王协商不成后,软件公司遂以违约为由将小王诉至浦东新区法院,要求其支付协议书中约定的违约金18000元。

    法庭上,小王提出, 《实习协议书》是原告软件公司提供的格式合同,强行要求被告与之签订劳动合同的内容是霸王条款,剥夺了被告的就业选择权,应属无效条款;《实习协议书》与 《就业协议书》中的 “被告应与原告签订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”只是概括性语言,其中对劳动报酬、工作时间、工作岗位等内容未作约定,后原、被告因工资待遇与工作岗位产生分歧致使劳动合同未能签订。

霸王条款有损公平

    法院经审理后认为,小王、软件公司及大连软件学院签订的 《实习协议书》排除了小王自主择业的权利,亦违反了民事活动所应遵循的公平原则,应属无效;之后三方签订的 《就业协议书》的备注栏内有关服务期承诺及违约责任等内容,同样有违公平原则,有损学生自主择业的权利,不能作为追究违约责任的依据。

1  共1页
查看(475)  评论(0)  推荐
注:评论长度不超过1200字还可输入1200
评论内容:
验证码:
【本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或站长观点。】
暂无相关评论!
律师名片
姓    名: 李居鹏 职业证号: 13101200710869100
性    别: 电    话: 021-60857666
所在律所: 上海市嘉华律师事务所
业务专长: 劳动法、公司法、合同法、人身损害赔偿。

首席律师

站内搜索

联系我们

地址:上海市徐汇区漕溪北路333号中金国际广场B座20楼(地铁一号线徐家汇站4、5号出口100米)
邮编:200030
电话:13651900564
email:lawyer800@126.com